民国斜杠青年设计大师——鲁迅—【设计史太浓】

写作《设计史太浓-创意国家漫游记》(该书由“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年后将开始预售)时候,某天终于写到中国篇,于是我开始查阅很多关于中国现代设计萌芽时期的事迹人物,分别了解过陈之佛、雷圭元、庞熏琹、黄作燊等大宗师的经历,同时也发现一位意想不到的“黑天鹅”。就是今天要聊的主人公,当代国人从小学就会认识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

 

 

民国期间鲁迅先生亲自操刀了很多精良的平面设计,这些设计大部分放到今天去看仍旧十分具有韵味,有一些也沿用至今,比方北京大学的Logo初稿就出自其手,史太浓清楚互联网上已经有大部分写手消费过这个话题,不过没关系,史太浓将通过自身擅长的方式带大家重新认识这位更加立体的鲁迅先生。

 

早年经历

 

写一个人物史太浓更热衷从成长开始谈,这是金庸式写法,循序渐进体会一个人的变化,古龙的写法则是典型西式,属于那种“不要问我从哪里,我一出现就很厉害”,属于《黄金三镖客》形式,神秘而飘忽。

 

谈鲁迅的设计事迹前,我们可以先看看这个根源其实大致来自哪里?

 

1881年时候鲁迅在浙江绍兴出生,幼名叫啊张,学名周樟寿,后来才改为大家熟知的周树人,他的父亲叫周伯宜,秀才出身,参加多次乡试都没成功,其后因为鲁迅的爷爷犯了事潜逃,他被作为替罪者关押了,虽然后来爷爷闻讯回来自首他被释放,但仅有的秀才身份也被革去,周伯宜思想一直开明,但诸事不顺让他爱上喝酒,后来因为过量喝酒患病,然后又碰上江湖庸医耽误病情而不幸去世,年仅36岁,而鲁迅当时也仅仅15岁,当时还在他笔下著名的三味书屋读书。

 

 

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告诉大家鲁迅最初选择学医跟此事有莫大关系,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在三味书屋少年时期的鲁迅已经热爱影描绘画,按他自己的话说是:“书没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此后鲁迅先后在“南京水师学堂”及“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求学,在矿务铁路学堂期间鲁迅18岁,当时学习的专业叫:“开矿”。这个专业不好描述,所以我百度给大家看看:

 

 

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1902年鲁迅获得公费赴日本学习的机会,先在“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读日文语言班,这个时候读了大量哲学与文艺书籍,开始思考人性与国民性问题,学了两年日文后鲁迅正式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如今的日本东北大学)学医。

 

后来就发生了中国人都知道的“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大家熟知的版本是这样的:在校期间某天学校组织大家观看日俄战争宣传片,其中有中国人为俄国人做间谍被处决的镜头,没想到引起在场学生的讥笑,身为中国人的鲁迅感觉非常气愤及自尊受挫。他开始觉得学医的意义不能救助中国人,而应该在思想上去着手,于是肆业改而从事文学创作及翻译工作。

 

文学到美学

鲁迅在文学领域的造诣不是我们本次主题讨论的范围,但可以肯定是他后来会在设计及美学领域拓展与其从事文学工作是密切相关的。

 

1912年他应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做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这一年开始到1917年他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等,这些工作极大提升鲁迅对美学的理解,而且让他对美术的兴趣也越发浓厚。另外自然就是审美的格局,做设计师的朋友们都清楚,最后决定设计师境界的其实并不是技术,而是审美能力。

 

 (右一鲁迅、右二蔡元培)

这个时候“工艺美术运动“也才刚刚在英国、美国式微,而1895年在法国诞生的”新艺术运动“也开始慢慢拓展演变为”装饰艺术运动“,现代设计的概念在中国基本是一片空白的,1917这一年中国现代设计的先驱之一陈之佛先生也才刚刚写出我国第一本《图案教学教义》,没错这个”图案“就指代了当时的”设计“或者说”工艺美术“。

 

在1918年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两年后,苦恼北大需要一个新的优秀校徽,放眼望去当时的中国“设计师“严重”缺货“,细想一下身边不就有一位有见识有经验的最佳人选——鲁迅吗?

 

因为在1913年时候鲁迅其实就参与了民国国徽的设计,但是这里需要指正很多互联网文章的描述其实不够正确,因为大部分都直接说是鲁迅先生设计了民国国徽,其实是不对的,首先他只是参与的一份子,而且并没有直接负责图案的绘制部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希望为北洋政府设计国徽,于是找到三位海归年轻人负责这件“大事“,分别是钱稻孙、许寿裳及鲁迅,坦白说当时这三位都不是专门从事美术研究的,经过一番研究讨论,最后由钱稻孙进行了图案绘制,灵感来自始于有虞氏之时的十二章纹,而鲁迅实际负责了撰写”设计说明“。好比现在大家去VI提案时候需要要有的设计理念。

 

 

(钱稻孙、鲁迅、许寿裳)

先不讨论这个国徽的好坏,但鲁迅的一手古文版设计说明让教育部各位同僚击节赞赏,由于实在很“古文”,我们这里不着墨太多。

 

所以不管如何,蔡元培都认为鲁迅先生在美学上绝对具备眼界与能力,结果鲁迅先生也不负众望,设计出如今还在应用的北大标志,坦白说这个logo放在如今看仍是很优秀的字体设计。

 

 

史太浓并不打算将鲁迅先生往天上捧,而是不偏不倚的描述我所掌握的资料,当然也会加一点个人角度的看法。

 

有了这些经历后,鲁迅先生在平面设计上继续拓展变得顺理成章,其实他不但跨界抢占平面设计师领域,他还曾经为住宅做过改造设计,在他27岁时候在绍兴给表弟设计了一幢新式商住两用房,用白铁皮做了模型,包括堂屋、东西卧室等五开间;采用日式推拉门窗,融合了一部分现代风格。

 

1924年时候他搬到阜(fu)成门一套四合院居住,他希望进行改建以符合自己的对居家的需求,他就亲手涂涂抹抹设计了三幅改建平面图,还自己采购材料进行监督施工。

 

 

(鲁迅设计改建的四合院)

所以民国斜杠青年的事实在此基本坐实。

 

封面与字体设计

 

鲁迅在平面设计上的拓展其实基本不存在标准甲方,都是为自己服务或者自己相关工作的服务为主,当然有时候也会为朋友需求拔刀相助,所以他的设计大部分在文学出版范围,最典型的就是封面设计与字体设计,当前我们看到的是被整理留存下来的,相信还有很多我们没看到的设计。

 

鲁迅的文学创作从比较早年就开始,第一次发表作品是1903年给一本叫《浙江潮》的杂志撰文,当时22岁,随后陆陆续续坚持翻译与投稿,1911年30岁的他做了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同年尝试做小说创作,写出第一篇小说《怀旧》。

 

 

而真正的创作高峰其实在1918年4月才开始,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月刊诞生,鲁迅这个笔名也第一次亮相,从“弃医从文”开始接近20年的沉淀,鲁迅的积累期完成,他开始进入一个源源不绝的创作期,而平面设计师的身份也跟随这个创作期并存。

 

其实在当时出版界来说,作者自己兼任设计师的情况比较常见,除了因为没有专职设计师这个客观情况外,就是第三者比较难表达清晰最符合作者意图的图像,所以假设作者具备这样的能力及时间都会尝试自己来一下,比方《设计史太浓-创意国家漫游记》这本书的封面就由“远麦刘斌(深圳)设计有限公司”征求出版社同意后来自行完成啦。

 

首先登场的是1923年的《呐喊》封面设计,其实从这本书开始鲁迅的平面风格一直走的都是单纯、洗练、朴实这样的路线:

 

 

 

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鲁迅的设计大部分将精力聚焦在字体设计上,比方下面看到的《奔流》、《小彼得》、《小约翰》、《萌芽月刊》、《朝花夕拾》及《艺术论》,这些书有一些是鲁迅的译作,有一些是其主编的刊物,还有一些是帮忙的设计,比方《小彼得》是其太太许广平的童话译作(因为鲁迅协助多次校对重译,许广平认为其才是真正译者,所以后来译者改为鲁迅)。

 

(鲁迅设计的出版物封面)

 

这些字体设计放在现在看肯定有好些键盘侠会喷:“也就一般般嘛”,这也是很多人看问题没有结合时代背景去看的通病,比方说1958年克莱斯勒首先发明了巡航定速系统,安置在最顶级的车系“帝国”上,你跑去揶揄说自己现在10万的奇瑞也有此功能有意思吗?

 

比方当一些论坛分享设计前辈的早期设计时,很多人也会蹦出来说这个技法我也会,这个手法我经常用之类,而忘记了自己是怎么知道这个技法怎么掌握这些手法的,正是这些前人的努力才让大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步,开创者总是比超越者更值得尊重的,鲁迅先生未必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开创者,但必然是先驱之一,敢于吃螃蟹者。

 

这一票字体与封面设计中,史太浓最喜欢的当属1936年(同年逝世),鲁迅为《海燕》杂志第一期设计的封面,如果看大家有看史太浓以往关于包豪斯相关的分享,就会发现这个海燕的封面在结构布局的运用上是有包豪斯那种现代主义味道的,虽然鲁迅在字体设计上使用了比较手迹的书写方式,但整体信息的安排讲究功能,而且色彩搭配上也强化了信息传达,史太浓强烈的实名点赞。

 

 

我们夸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是使劲的说厉害,还得分析为什么厉害,不然就特别像那种收钱点赞的五毛党,我们发现鲁迅在设计中除了喜欢在字体上下功夫之外,他还特别喜欢采用一种元素,那就是版画图案的装饰。

 

比方下面的《坟》、《彷徨》、《心的探险》:

 

 

这些元素都一定程度上为鲁迅平面设计做了补充性的点缀作用,而且这种版画风格本来就具有扁平的现代主义特征,结合其或现代或国风的字体设计,让设计具有了个性化特征,可以说鲁迅大部分平面设计是享有个人风格的,而且那时候别说现代设计,连设计的概念都还没有,所以他在审美上具有前瞻性。

 

鲁迅设计上喜欢运用黑白版画元素跟他另一个身份密切相关,那就是“中国新兴版画之父”。什么是“新兴版画”,鲁迅为何成为开拓者,我们来一探究竟。

 

新兴版画之父

 

其实版画就是指木刻艺术,简单说来就是用刀在木头上刻上花纹或构图,再在四周涂上墨,用白纸覆印下来。版画的渊源和技术很悠久,对于木刻的使用中国在世界上属于开山鼻祖的位置,欧洲现存最早的版画是15世纪初叶才出现的,而中国在唐代(7-10世纪)所刻的佛经已经有精致成熟的版画图像。

 

 (唐代佛经)

19世纪后情况有点变化,因为发明者未必是代表发扬光大者,欧洲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些人专门从事“创作型”的木刻版画,简单来说就是“以刀为笔,以木为纸”,不模仿不复刻,完全以表达思想为主,被称作“新兴版画”,这种“方刀直干”的风格被鲁迅形容为“铁笔刻石章者”,我们清楚鲁迅年轻时候是极为喜欢研究金石拓本的,版画在美学形式上跟拓本很像,另外这种简约精悍的创作风格让鲁迅感觉就像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式,所以就从喜欢到开始收藏及大力推广。

 

根据统计鲁迅一生收藏的外国版画多达2000多幅,囊括了德国、比利时、英国及日本等名家佳作,在其人生最后的十年他也将大部分时间放在推动“新兴版画”在中国的发展,比方编印翻刻了《北平笺(jian)谱》《十竹斋笺谱》等传统木刻,收集研究汉代石刻画像等古代美术遗存。

 

 (《十竹斋笺谱》)

另外主力引进外国作品供青年美术工作者参考,使本土创作更加丰满,先后编辑出版了多种外国版画集,如《引玉集》、《凯绥(sui)·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苏联版画集》等等,同时告诫青年要打好素描基本功,要多画速写、多观察、多体验,这些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美术观念,而鲁迅也有自己一些表现力很强的手绘作品与其出版物结合。

 

(鲁迅的手绘)

其中凯绥(sui)·珂勒惠支这位德国女版画家的作品是鲁迅尤为推崇的,通过鲁迅的推广让其对中国现代艺术达到了内化气质融合血液的程度,我们现在去鉴赏也可以感受到她的作品超越时代影响心灵的威力,虽然当代人无能无法结合到当时社会背景来感受,但单纯从艺术形式去看,这些作品都是必须上如今主流艺术设计平台首页主推的,坦白说,史太浓也曾一度希望在绘画上模仿这种风格。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作品)

 

1931年,鲁迅在《北斗》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珂勒惠支的版画《牺牲》,这是她的作品在中国的第一次公开发表,后来1936年当鲁迅自费出版了其版画合集后,一时间成为中国进步木刻青年临摹和学习的经典。

 

而众多这些美学届的作为都被鲁迅在文学与思想上的成就掩盖了,所以大家也不难理解为何中国八大美院中有一所叫“鲁迅美术学院”了。

 

理财专家&赚钱高手

 

说到鲁迅民国斜杠青年身份,不得不说在我研究资料过程中又发现惊喜。

 

话说有一位当代语言学学者陈先生曾经在上山下乡的岁月里,因为各种原因能看的书不多,当时手上只有一本众人冷落而又上千页的《鲁迅日记》,鲁迅从10多岁就开始记录日记,而且大部分留存了下来,后来就被辑录成书,里面有大部分书信来往记录及收支记录,所以当年鲁迅有一个良好的财务记录习惯,于是陈先生就开始研究起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数据。

 

 

比方鲁迅在财务记录当中竟然买了9600多册图书,而石碑、刻石、画像等拓片又有6900张,这些都旁证了其在文学与美学上的积累是何其深厚,而确切的财务是从1912年5月鲁迅到北京后直到其1936年在上海病逝的25年间的,这里反映了鲁迅的收入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 公职收入,当时鲁迅做了教育部“公务员”长达14年。

2、 教学收入,“五四”运动过后,鲁迅在高峰时期兼任8所学校的讲师,档期比如今多数明星要满。

3、 大学院(教育部)特约撰述员编译费,也是蔡元培为介绍人的工作。

4、 写作与翻译的版税及稿酬。

 

这四个部分的收入并不是一直同步,而是穿插在这25年之中,最后经过陈先生用宏观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在日记有记录可寻的25年间,鲁迅一共收入了1198733元,相当于95年人民币的408万元,09年人民币的816万元。

 

史太浓通过互联网上的通胀计算器大约计算了一下,等于如今2020年的1350万左右,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啊,但如果鲁迅先生不幸生活在深圳,不吃不喝25年希望有一间大房子也许只能失望而归,因为这些钱顶多只够给50%左右的首付,而且按年纪来说已经无法申请贷款。

 

 

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这笔收入在当时来说很不错,起码与先生对社会的贡献相符,所以他不但只是江湖疯传的“民国第一平面设计师”,在多方面来说,更应该是“民国斜杠青年”或者“宝藏男人”。

 

史太浓相信在一方面出色的人总在其它方面也潜藏着优秀。

点击“原文链接”可查看更多人物故事。

谢谢各位,下期再会!

0

评论0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