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150年前,该如何发家致富?(音频版)——设计史太浓



假设…时空穿越

时空穿越这种老梗已经让很多电影编剧写到手起老茧,但仍然很多人是喜欢看的,原因很简单,时代在不断进步,而且加速度越来越快,比方史太浓君可是看黑白电视长大的, 如今都能靠刷脸去吃饭了,所以假设你可以将当代物品带回古代,想必能通过各种手段大发横财。

 

( 1958年天津712厂成功自主研发出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 )

 

但具体到回到多久之前,带什么回去就得好好思考,比方太久之前的洪荒时期以现代人身体条件看来唯恐刚到就有性命之忧,而带什么回去也得讲究,太新的科技没有应用环境,例如将电动车带回去没几天估计就得作废,只能在前面再加一匹马来组合使用。

 

今天我们假设时间放在150年前,现代设计开始萌芽发展的年代,研究一下只能带一件当代物品回去,你会带什么呢?

 

为此我专门跟同事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的答案是“拍立得”,所以各位猜对了,今天咱们聊的就是跟当代平面设计结合密切的摄影技术,那么带着拍立得回去的我们能如何走向发家致富之路呢,这事恐怕要从古希腊时期聊起。

 

亚里士多德登场


话说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有一位大家熟悉的先生,就是哲学界大名鼎鼎的亚里士多德,他的师傅叫柏拉图,师公叫苏格拉底,这种关系在中国我只能想到康熙,雍正与乾隆。

 

当时的亚里士多德做过一种试验,目的是企图使用一些化学过程来捕捉影像,这个过程在拉丁语有一个名词,叫“cameraobscura”,反正我不会读,中文的意思就是“暗箱”,所以暗箱操作这事由来已久,后来这种技术被艺术家继续研究,他们希望借此帮助绘画,原理是首先准备一个密封箱子,在一边开一个孔,将光线引入暗箱希望在另一边形成影像,效果大致如下图所示:

 

 

发现到这样一段描述的时候我就在想是否靠谱,比方引入去的影像怎么看到呢?难道这个箱子有一面是比较透明的吗,直到我又发现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些意大利的画家就制作出一些便携的小箱子然后使用这个原理来辅助绘画,这种方式让他们可以绘制出相当精准的图形来,众所周知西方绘画的发展路线是以写实为主的,所以画得越像证明越屌。

他们是这样操作的:

 ( 17世纪艺术家用于绘画的小暗箱 )

这个时期的暗箱已经有了质的改善,内部开始涂上一些化学材料来感光,将引入的影像得以固定在一个平面上,这种技术自然就成为了后来摄影的雏(chu)形。

 

所以这种技术开始在绘画圈里风行,直到又过了接近200年才又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可见时代越靠前创新周期越长,比方1770年英国人发明的橡皮擦也是去到1858年一个美国费城人的手上才跟铅笔合体,让其日进斗金。

鼻祖的投机取巧


 

话说在1820年,有一位叫约瑟夫·尼伯斯(Joseph Niepce)的法国人,他某天开始琢磨一件事情,这件事跟画画也有关系,就是他根本不会画画,但他是一名石版印刷家,他希望将一些经典而广泛的宗教形象通过新技术批量印刷出来,这事情只能靠他儿子通过前面说的“暗箱操作”来慢慢画,所以他希望有一种方式是无需人工描绘的,所以一切创新都需要从一个投机取巧的念头开始

 

 ( 约瑟夫·尼伯斯 Joseph Niepce )

他想了足足两年时间,还是将重点放在了对暗箱的研究上,1822年时候他开始尝试在暗箱的投影板上涂上能感光的沥青,当光线强弱不同的照射到板上时候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感光,再经过冲洗、用酸性液体腐蚀等多道工序制成腐蚀版,然后再印刷出来,他使用这种技术尝试为一名叫安布卢斯的红衣主教进行拍摄,成功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人物摄影,其实看上去就像一幅大神的精准素描,但却又并非人手的绘画,而且它可以不断的进行复制。

 

 

所以红衣主教于我们而言也成为第一个并非靠想象或者经过绘画美化过的古人形象。得到了鼓励的尼伯斯再接再励对这个技术进行优化,这样又过了4年,他的暗箱底板已经升级为锡合金的白蜡版,他某天用这升级版的暗箱镜头对准窗外的街道,进行了长时间的曝光试验,然后再经过若干道程序后获得了让他惊喜的图像,就是暗箱真的将窗外景色捕捉了下来,虽然比较模糊,但房屋的轮廓及阴影还是非常明显,这一次相比四年前的进步在于,白蜡版上直接成像了,所以这块蜡版就等于最原始的胶片。

 

 

所以尼伯斯再次喜提“人类第一张风景摄影”,这一年是1826年,距今接近200年。假设有看过史太浓聊奔驰汽车那一期的朋友会知道,当历史上某个人在做某一个开拓性的事业时,总是在不远处有人跟他做着同样的事情,所以马云也喜欢说就算当年他不搞阿里巴巴也会有人将阿里巴巴搞出来,也就是罗永浩喜欢调侃的“我只是被历史选中了”,说明了很多事物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演员达贵尔

同一个时期跟尼伯斯一样在研究摄影的人居然也是法国人,他就是身兼画家与演员身份的路易斯·达贵尔(Louis Jacques),达贵尔比尼伯斯足足年轻30岁,当他知道也有一位老先生跟自己研究同样的事情后赶紧前往拜访,可见两人住得也不算太远,两人一见如故不是碍于年龄估计得烧黄纸结拜,最后只好引为忘年之交,组队继续研究,决定一起促进摄影技术。

 

( 路易斯·达贵尔 Louis Jacques )

两人组队才不过6年,68岁的尼伯斯就在1833年因为心脏的疾病突然去世,达贵尔伤心不已立志将研究继续下去做出成果,随后几年达贵尔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在研究上,不断改善摄影方法,主要体现在对不同材料的探索改良上,比方将感光度一般的白蜡版改为金属银版,将敏感度差的沥青涂料改为含碘化合物,并且在工序上也进行优化,比方将涂了碘化合物的银版再放在加热了的水银盘上,水银蒸气与感光过的银版局部再化合,形成银汞,再然后放在盐水里冲洗,将没有感光的碘化银冲掉,这样最后出来的就是经过感光的汞银化合物图像了,显得很精细与准确。

 

真是少一点化学素养都无法理解啊,他的改良让感光水准提高,同时又缩短了感光时间,关键是感光精度有跃升级的提高,1939年他用此方法第一次拍摄了巴黎的街景,相比13年前的尼伯斯的街景作品,就等于马车与汽车的区别,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作品:

 

 ( 达贵尔1939年拍摄的巴黎街景 )

兴奋的达贵尔雀(que)跃之余不失理智,赶紧跑到法国科学院呈报他与尼伯斯的研究成果,决心要抢摄影发明这一历史上的沙发,科学院的各位院士大佬集中开会研究他提交的巴黎街景照片,确实被图像的精确程度所震惊,一致对他们的发明给予肯定,并且科学院随后出钱出力支持达贵尔这些“摄影机”量产,不少厂商纷纷参与投资,以下这幅叫《工作室一角》的作品就出自达贵尔与他的机器。 

 

英国的倒霉人

 

没想到这事情刺激了大洋彼岸的英国某人,原来此人早在三年前就发明出类似技术,只是使用的原料及手段上有所区别,他在1835年就设计出一种小型摄影机去拍摄植物,这摄影机甚至有近拍功能,意思是镜头的雏形他也研究出来,镜头可以获得比肉眼观察还要大的画面,不过他的摄影图像属于黑白反转的负片还需要加工为正片,但精确度比达贵尔还厉害些。

 

这人就是摄影史上大名鼎鼎的威廉·亨利·塔波特,他在达贵尔去法国申请发明大获成功的几天后赶紧将自己尘封三年之久的摄影技术与作品也去英国皇家学院呈报,所以在历史上同一年,那就是1839年,法国人与英国人都宣布他们发明了摄影。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留存的威廉照片,其表情就有一种别人抢注商标后愤恨感。 

 

 ( 塔波特表情就有一种别人抢注商标后愤恨感 )

斗转星移,摄影技术在这几位前人的基础上被后来人不断进行改进与优化,比方越来越精确,时间越来越短,体积越来越小,成品制作效率更高等,但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它最大的缺点就在于贵,没错,当时造一台摄影机的成本太高了,但是市场的需求却是越来越庞大,很多富商都希望可以邀请摄影师为其及家人拍摄肖像。

 

所以“登登登登….”

 

我们就从150年后华丽丽的穿越登场了,我们带来了马上拍摄马上取片的神奇“拍立得”,而且还是彩色照片,这可是暂时市场上还没有的技术,研究历史多了的人很清楚一个原则,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关键的时机很重要,但是回去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方雇请两个特种兵保镖,另外就是带上足够使用一个月的底片与电池,因为这个事业我们只打算干一个月,一个月后怎么办?肯定是转型啊,转型做什么我们都在去之前计划好了。

 

 

那时候是1869年,在法国最适合的事情自然就是带着这些摄影赚到的第一桶金转型倒卖日本浮世绘,至于为什么,大家就去看看我们聊的《日本人如何掀起法国新艺术运动》那一期内容,自然就明白我们的苦心与远见了。

 

最后欢迎大家到微信关注我们公众号【设计史太浓】,里面包含更多精彩内容!

谢谢各位,下期再会!

0

评论0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